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繁花似錦‧人情之美:東亞族群織品展

繁花似錦‧人情之美:東亞族群織品展

分類標籤: 原住民
2021.01.09 ~ 2021.02.21


繁花似錦‧人情之美:東亞族群織品展
族群: 其他民族
主題: 傳統技藝/工藝、藝文活動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人間文教基金會
活動地點:
台東縣 台東市 豐田里博物館路1號
活動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NMP/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useLanguage=tw&actId=10001&request_locale=tw


活動內容介紹
在東亞各族群的物質文化中,紡織技術反映出不同族群的女性工藝史,自古至今,從種植棉、麻、養殖蠶蛾,紡織皆需大量勞力,無論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或是現代在臺灣原住民中象鼻部落的織女們,都說明了不同族群中紡織工藝的女性形象。本館在展覽中精選該館藏西南少數與臺灣原住民服飾、考古物件、現代織品與公共藝術創作品數十組。同時,佛陀紀念館所珍藏民族服飾、苗族織布機、針線盒等。透過兩館豐富的編織物件,將東亞族群的女性針線文化透過細膩精緻華麗的紋飾與工法,提供傳統與現代元素融合交匯中,以更創新的展示手法,讓社會大眾於參觀時的無限驚喜。



本特展以五個展示單元分別介紹以女性為中心的工藝技術。

揉捻成線縱橫成布一編織的歷史
在東亞地區新石器時代出現各處,人類利用陶紡輪的旋轉重力將植物纖維揉搓成線,然後再紡織成布。織布機的操作概念,自古至今其實並無改變太多,最早的織布技術來自簡易的腰帶機,根據考古文物的發現,在雲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所藏的紡織場景貯貝器銅蓋上,雕塑一組由地位崇高的部落婦女領導一群女性織布的場景,證實了女性織布文化的延綿流長。同時也看到最早織布機的原型,似乎與現今的腰帶機近似。也證明在亞洲東南地區,或遠在臺灣的原住民織布技巧上的相似性。

點蠟成紋 染靛生花-染織技藝
單純的織布工藝,多以平織的概念製作,但女性特有審美觀感,卻提升胚布價值與社會地位,因此透過天然植物色素染色的技法,以增添布疋豐美色彩。尤以「藍靛」傳統染布的概念,是東亞地區最常使用的植物染技法,女性聰慧心思,可能以紮染技法,將預設的花紋先行以棉線綁紮,作為阻隔染液滲入纖維內,透過浸洗蒸煮染液,形成心中預設的花紋。同時也利用大自然的蜂蠟或楓樹脂,溫蠟成液體後進行點染,因此有了蠟染的概念。蠟染古稱「蠟纈」,在大陸西南俗稱「點蠟花」,是常見的藍染工藝之一。所謂點蠟成紋的原理,以工具蘸蠟在布上點花,利用蠟的防水性,使塗蠟部分在染色過程不受染液滲透,經過去蠟和漂洗後而顯現描繪的花紋。

提針走線 延綿致遠-女紅的織與縫
傳統女性對於賢良淑惠的定義,會以日常生活中的女紅優劣作為價值的判斷,舉凡女性以手工製作的工藝,如紡織,編織,縫紉,刺繡與拼布等,這種技術構成各族群不同的服飾特徵,而織品上的裝飾元素,也透過以女性所組成的社會,無論母女、婆媳、妯娌間互相交流學習中,將技術流傳世代,因此女性針線工藝也為女性的工藝技術的代表。

繁衍祈福溫情傳世背兒帶
背兒帶,又稱小孩的背帶,揹負、繫綁和包裹幼兒所使用的寬帶和被子。按照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傳統習俗,背兒帶大多是女子出嫁後,母系親人送給新生兒的誕生禮或滿月禮。正如歌謠所說: 「一條背帶千古根」,一個小孩融合了兩家的血脈,一件背兒帶維繫了兩家的親情。

銀浪陣陣波光鄰鄰-銀飾
千百年來,銀飾始終在苗家兒女身上炤炤生輝。銀飾對苗族而言,既是早年大規模遷徙歷史的遺存,也是驅邪、消災、祈福的美器。雖然苗族銀匠善於從婦女的刺繡及蠟染紋樣中汲取創作靈感,他們根據族群親系的傳統習慣、審美情趣,注重飾品細節或局部的刻畫推陳出新,以符合女性審美品味。本次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將該館珍藏價值不斐的銀冠與項飾公開陳列,觀眾欣賞之餘,可深刻了解工匠在打造銀飾的細膩工法與多變化的裝飾風格。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人間文教基金會
合辦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承辦單位:佛光山佛陀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