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父母應放手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父母應放手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分類標籤: 教育
2011-05-24 中國時報 【社論】
 國中基測結束,一些考生和家長暫時鬆了一口氣,但也有的人還不敢卸下心頭的壓力,因為要等待放榜。今年比較有趣的是基測作文題目〈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許多考生的反應認為書寫自己的經驗不算困難,不過,國文老師和專家提醒,要寫出「明白某件事」可能並不困難,但如果想要拿高分,就要寫出那個「逐漸」的感覺。

 國中是一個人由兒童時期進入青年時期的轉換,也往往是許多家長頭痛的「叛逆期」,親子之間有很多有待學習和溝通的事情,看到今年基測的國文作文題目,可能很多家長心中也隱隱然有感觸,一方面看到了孩子的成長,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親子之路,同樣也需要成長與改變。

 最近有部印度片《三個傻瓜》在台灣廣受歡迎,引起很多討論,劇情與歌曲也成為畢業季各校的熱門模仿橋段。《三》一片已在台灣上映半年,目前還在院線上映中,打破《阿凡達》成為近十年來台灣映期最長的外國電影。一部長達近三個小時、談論印度教育的電影為什麼會在台灣造成如此口碑?因為這部電影談到了許多人共同的問題:教育是什麼?以及,許多人心中共同的理想答案:教育應該是認識到每個人不同的天賦,找到每個學習者真正的熱情。

 孔子在兩千年前就有過「因材施教」的體會與演練,認為每個人本質、特長不同,教育應該因人而異。不過,在成功定義狹窄以及隨之而來的高度競爭之下,教育變成了大量製造的生產線,經過「教育」這個流程後,孩子被打造成一模一樣的產品。《三個傻瓜》裡,被父親期望做工程師的男孩,內心其實真正想做的是攝影師,但父親斷然拒絕;他的同學、一個出身貧困的男孩,帶著全家人的託付也進入了這個全印度一流的理工學院(每年四十萬人報考,僅錄取兩百人),卻因為壓力過大,成績並不理想,一再遭到教授為難後竟萌生放棄一切的念頭。

 這些飽受折磨的孩子、他們固執的父母,甚至是傲慢的教育者,都因理工學院另一名忠於自我、追求人生夢想的「異類」學生而改變了。電影的起承轉合毫無冷場,帶著歡笑與眼淚走出電影院的觀眾卻可能發現,現實處境不一定能夠如這部電影一樣,有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台灣或者不像印度那樣,人口爆炸,階級森嚴、競爭猛烈,教育的彈性也或許比電影中的印度來的大,然而,《三個傻瓜》能夠引起如此強烈的共鳴,說明教育,或者說,合適合宜的教育,依然是許多台灣人心中的渴望,而現行的教育體制與社會價值觀,是否能夠體現教育的本質與理念,也存在著值得討論的空間。

 最近,著名的社會觀察家嚴長壽出版了一本探討台灣教育制度與現象的書:《教育應該不一樣》,直言抱持過時觀念的家長,綁住了孩子;沒有方向的學生一味追求沒有實力與實際用處的文憑;此外,在選票壓力下,台灣的教育政策缺乏遠見,因而造成人力資源結構失衡的問題,其結果,不只是一整個世代的青春被浪費,也是國家社會長遠發展的危機。

 書中以實際的數據說明台灣的教育已面臨必須重新規畫的時刻,例如:目前大學院校每年可以收進的新生總數是三十萬人,但二○一○年大學畢業生是二十二萬七千人;二○○九年的出生人口為十九萬人,去年是十六萬六千人。按照這個趨勢,未來必然會有很多大學院校招不到學生,面臨倒閉。這是個迫切的問題。

 《三個傻瓜》以喜劇的方式,從微觀的角度提醒家長、教育主管者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動力、實現人生的夢想;《教育應該不一樣》以嚴肅的口吻,進一步從宏觀的角度對台灣的教育政策提出建言,做正確的事,造就人才。

 雖然政府的教育政策會影響社會的資源分配,但無可諱言的是,父母的價值觀與態度,是最直接影響孩子教育的第一線力量,孩子最多的鼓勵與最大的壓力,往往就來自父母。因此,在親子關係與教育上,父母也有「要逐漸明白」的一些事,包括:認識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熱情與專長所在,願意放手讓孩子學習為自己負責。許多孩子生命中的第一次重大考驗:國中基測,也許會是個好的起點。「十二年國教」這個議題,不妨從這個思考出發。

[size=large][/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