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專區首頁 專區百科 專區論壇 專區地圖

Advanced

略釋《中觀論》緣起

略釋《中觀論》緣起

這裡的緣起主要是談中觀的想法,而這個中觀指的是龍樹的《中觀論》,而非中觀宗,雖然《中觀論》之後成為了中觀宗的主要依據,但在這我們就不細談了。
而說到緣起我們就不得不先說說緣起的定義,那便是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而對於這樣的想法在佛學就用了相對具體的十二因緣去講解何為有為法(無明(煩惱)、行(行動)〔過去式〕,識(認知)、名色(有名佔空間)、六入(六感觀器官)、觸(感)、受(感覺)、愛(情)、取(執著)、有(存在)〔現在式〕,生、老死〔未來式〕)。
而在課本上從緣起談到空、無常、無自性(空,不常在),而對於無常這個詞,它便是引導出為何我們會談到緣起性空的原因,因為我們往往因為無常(可以理解成突變事故)而常常感到恐懼、恐慌。而龍樹用這句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去闡釋,何謂緣起性空。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句話在龍樹前就被人解釋過,並且與龍樹的想法略有差異。在龍樹前,普遍想法是,十二因緣的每個之間是一個接續的關係,而在龍樹時,他提出前後的兩個“名詞”是彼此相依,並沒有哪個先於誰,一旦A沒有發生B也不會發生,反之亦然,所以一切皆是空。所以之後龍樹提出了八不(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來講述這樣的觀念。雖然在《大乘佛教思想》裡沒有細談,但我覺得這是龍樹緣起裡的一個核心思想。當然也因為緣起性空這樣的解釋,其實能讓我突然對之前海濤法師說的“假的,是你眼睛業障重“這樣的想法有更加的瞭解。
總結上面的想法後,龍樹提出了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表示當我們了解萬事萬物既是必然,也是偶然的時,又能明白地了解到不要過於執著於這個肉身和萬事萬物,那麼我們便能得到涅盤、超脫之後的寂靜。
對於這次的講解內容其實我看不太懂《大乘佛教思想》上所寫的,所以我便參考了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中的〈略釋中觀〉這一篇。
而對於這些內容我想提出的問題是,佛曾說過不要去問超乎你所能了解的,因為對於這些只會升起執著,那麼對於這些知識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去理解,我的意思是在許多的“佛教”活動或講道中,是會向信徒傳遞這些資訊的,對於這些信徒來說真的了解這些內容來說,真的會有助於我們去解脫生死嗎?

Re: 略釋《中觀論》緣起

分類標籤: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如何能夠闡釋「無常」?
同學所謂「萬物既是必然,也是偶然」是什麼意思呢?明聊「諸行無常」就是明聊「萬物既是必然,也是偶然」嗎?
「表示當我們了解萬事萬物既是必然,也是偶然的時,又能明白地了解到不要過於執著於這個肉身和萬事萬物,那麼我們便能得到涅盤、超脫之後的寂靜。 」又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