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町

LATEST NEWS

首頁/最新消息

西門町

管理者     Date: [2022年3月27日]

臺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簡稱臺北捷運、北捷,是服務臺北都會區的大眾捷運系統

路網範圍涵蓋臺北市及新北市(原臺北縣),為臺灣第一座投入營運、也是規模最大的大眾捷運系統,主要功能為提升臺北都市動線和機能,並促進臺北都會區繁榮與發展。營運單位為臺北捷運公司,工程興建則由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負責。自1996年3月28日開始營運以來,目前共有6條主要路線、2條單站支線與1條纜車線,路線距離152公里、營運距離146.2公里,營運車站共131站,乃臺北都會區的交通骨幹,亦為國際地鐵聯盟成員。 臺北捷運於每日6時發出首班車,隔日0時由端點站對開末班車,所有列車全部收班時約為凌晨1時16分[6]。

臺北市最早的市區軌道運輸建設計劃,是在1928年臺灣日治時期的台北市電車敷設計畫,但因為輿論普遍反對,最終未能興建。

初期設計

1985年3月1日,經建會與臺北捷運顧問工程司(TTC)[d]簽約,進行臺北都會區捷運系統綜合研究。除了根據BMTC的路網修正外,也將臺北市的中運量1號線納入路網。1986年,行政院核定經建會所通過的《臺北捷運初期路網方案》,該方案即為第一版的臺北捷運初期路網,把淡水線和新店線銜接為紅線,同時也列入了今日的中和線、板橋至松山的藍線[e]、木柵線[f][8]。 1986年6月27日,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籌備處成立,除了準備進行臺北捷運興建工作之外,也逐步進行路線修正。1987年2月23日,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簡稱臺北市捷運局)正式成立[10],建議把藍線延到南港、木柵線改成現在的走法、將淡水線和新店線及中和線分開、增加維修軌,就成了第二版「初期路網」,走回原本BMTC的規劃方式。1990年初才加入內湖線和土城線,初期路網到此才正式計畫完[8]。此路網的特色是由數個L型路線環環相扣,在市中心區格狀路網有12處轉乘站,旅客可以多元選擇適宜轉乘車站到達目的地。目前除了中和新蘆線往來文湖線、文湖線往來環狀線、環狀線往來淡水信義線外,其餘各路線最多1次轉乘就可以到達任何主線車站。

六線齊發

1988年7月22日,臺北捷運首項工程——北投機廠正式舉行開工典禮。初期路網除了後來追加的內湖線外,木柵線、淡水線、新店線、中和線、南港線及板橋線共6條路線幾乎同時動工興建,號稱「六線齊發」。內湖線因系統型式和中高運量、高架化、地下化、行經路線等不同方案有爭議、加上經費被凍結,直到2002年才動工,最後也由捷運工程局改為中期路網區間。 臺北捷運興建期間傳出許多負面消息,其中木柵線(今文湖線)可以說是最飽受爭議的路線。除了土建工程出現瑕疵外,試車時更問題不斷,最甚者為1993年試車時發生2次的火燒車事件。負責木柵線機電工程的法國廠商馬特拉也成為眾矢之的。由於合約問題,在1993年的商務仲裁判斷下,臺北市捷運局須賠償馬特拉16億4千萬元[8]。以上種種都使得臺北捷運成為當時政治人物的爭辯話題,與臺北市民所詬病的對象,甚至傳出拆除臺北捷運的聲浪。除此以外,捷運局內部的弊端、經費透支問題和6條線同時興建所造成的沉重交通衝擊,也是當時爭論的焦點。